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始建于1909年,初为防疫医院,由“防疫局”资助,设立观察床数张,工作人员十余名。1912年改为直隶省红十字会医院。1942年医院改称河北省新民医院。1945年改为河北省立医院。解放后先后更名为河北省第一人民医院、河北省医院。1983年改为河北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。2005年归属河北大学,更名为河北大学附属医院,2006年成立河北大学临床医学院。历经21次易名3次选址。
医院历经近百年沧桑,几代人不懈努力,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设备先进、专业齐全、技术力量雄厚、服务水平较高、综合实力较强,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、预防保健、康复功能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。医院为国家爱婴医院,曾获“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”“全国三八红旗集体”、“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文明岗”、“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”、“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”、“全国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”、“2011-2012年度全国卫生系统“号、手”创建活动优异组织奖、连续七次河北省“文明单位”、河北省首批“百佳医院”、“诚信医院”、“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状”、“河北省优异志愿服务组织”、全省卫生系统“文明服务三星级单位”、“省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”、“白求恩杯优胜单位”、创先争优暨“修医德、强医能、铸医魂”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。
医院编制床位数1000张,总资产12.46亿元,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。医院在职职工1934人,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446名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,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优异专家3人,河北省“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”5人。
医院设临床医技科室47个,中西医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河北省重点中医专科,肿瘤学为河北省高校省级重点学科,心脏外科、神经外科、肿瘤科为省级医学重点学科,神经内科和肾内科为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;肿瘤内科、神经外科、泌尿外科、康复医学、神经内科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,确定儿科重症、急诊科、呼吸内科、消化内科、新生儿、麻醉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单位。医院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确立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。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划拨100万元用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。省政府指定医院为河北省司法医学鉴定中心,医院拥有3个内镜培训基地—神经外科、普通外科、消化内科内镜诊疗医师培训基地,2个专业为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基地,15个专业为河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,2014年医院被确立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。
医院拥有多种高、精、尖医疗设备,国际先进的GE公司64排128层宝石CT、大孔径放疗专业定位CT和双探头SPECT系统,西门子公司64层螺旋CT和1.5T核磁共振仪,国际先进水平的美国雅培全自动生化免疫工作站、美国先进的全自动血培养仪,拥有一批国际及国内先进的超声诊断仪器等,实现了诊疗手段现代化。
医院努力研究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的新思路、新项目、新技术、新疗法,攻克技术难关。以高新技术为突破点,充分发挥技术优势,使医院的医疗、科研、教学等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。腹腔镜、脑室镜、宫腔镜等微创技术,血管介入诊断和治疗、干细胞诊断和治疗、急危重症抢救等高新技术的大量开展,很好的实现了医疗技术与世界前沿的接轨。
2006年成立临床医学院,十分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工作,以培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,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政治素质的高级医学人才为目标。设有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影像专业,有内科学、外科学、妇产科学、儿科学、肿瘤学、诊断等20个教研室,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内科学、外科学、神经病学、肿瘤学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,同时为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授权点。
医院承接着省、市级多项科研课题,获得多项省、市科技成果和国家专利;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。
医院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,与德国、日本、英国 、美国、瑞典等多个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,并多次举办全国和省级各学科专业交流会。
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以仁爱、诚信、敬业、创新作为文化内涵建设的中心思想,秉承“为患者、为社会”的服务宗旨,不断完善创新医院文化内涵建设,大力开展爱心公益活动,抓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,提高应急能力,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,彰显社会责任,惠及基层百姓。从抗击非典、汶川地震抗震救灾,积极应对甲型H1N1防控、手足口病防治、问题奶粉筛查、H7N9防控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,圆满完成援外、援疆任务。同时开展对口支援帮扶、医师下乡、医疗惠民、先心病救助、白内障复明工程、微笑列车、阳光志愿者服务、社区双向转诊等八大爱心工程,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,凝练出“省医院”人“大医精诚、大爱无疆”的文化氛围,以博爱、人道的胸怀服务于人民,服务于社会。